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北京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都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画卷,9月28日,“史叙共同体——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展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民族文化宫主办,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承办,北京欣荣华盛文化科技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布展。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是一条呈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的清晰路径;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北京卷》的深度梳理与创新诠释。展览分为政通人“和”、经济通“和”、文化融“和”、社会协“和”四个单元,通过百余件古籍、档案、文物及众多图片资料,以“和”为理念串联起自金代建都起至民国时期各民族在北京交融汇聚的共同记忆,生动展现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引导各族群众从字里行间读懂团结密码,在器物图形上筑牢认同根基,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美”“天下一家”的精神内核,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在新时代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蒙曼围绕本次展览主题作主旨发言,她强调北京建都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北京的都城文化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新从以“和”为魂、以“史”为脉、以“文”为媒三个角度,阐释了本次展览立足让每一件展品成为“中华之和”理念的鲜活实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的定位,指明了要持续推动展览内容成果转化,创新打造首都民族工作中可视化、可推广的“北京样本”的目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党委书记王鸿运在致辞中表示,在建馆百年之际举办此次展览,更具特殊意义:这是多家单位发挥优势,跨界合作,联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随着古朴的书页徐徐展开,一幅恢弘的《北京宫城图》跃然眼前,“嵯峨宫阙五云中”的盛景仿佛穿越时光,将北京800余年的建都史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尽展于眼前。至此,“史叙共同体——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展览正式开幕。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在墨香与史韵交融的展厅中凝神赏珍,在互动触屏前体验沉浸式知识探索,在主题印章打卡区珍藏独特文化印记,在知识翻板问答墙前回顾与思考……这是一次可观、可触、可感、可思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从都城与边疆的制度共建,到南北经济的互通共荣;从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合璧交融,到北京城中各族人民共居共业、命运与共的生动实践,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形成到发展的演进历程,展示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光辉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构建了北京自主的历史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观众纷纷表示,本次展览没有让文物“静静躺在展柜里”,而是充分利用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数字化呈现和互动交流等各种方式构筑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以丰富的背景故事为文物增添了“有温度的细节”。观众不是隔着玻璃看展品,而是跟着讲解“走进”历史里,真切触摸到北京800余年建都史中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深厚根基,既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更在体验中深化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图为活动现场 资料图
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210人出席开幕式。“史叙共同体——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31日。(本报记者 窦新颖)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