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抢到票,伤心……”“5525,我们北京见!”……7月8日,中国台湾流行摇滚乐团五月天“5525回到那一天”25周年演唱会北京站开票,“五迷”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抢票“战绩”。这个暑期,即将或已经献唱北京的不只有五月天,还有任贤齐、林俊杰、陈奕迅、毛不易、岳云鹏等,其中仅6月28日这一天,就有6场大型演唱会同时开唱,单日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
全城音乐狂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拉动了文旅消费。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是演出市场中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不仅如此,在“为一场演唱会打卡一座城”成为年轻人旅行新潮流的当下,“演唱会+”更成为激活城市文旅活力、撬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票根经济”活跃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又怎能仅仅是观看一场演出呢?一张演唱会门票能撬动多元文旅新消费。
“5525回到那一天”演唱会北京站即将开唱,这座城为“五迷”们做了充分准备。其中,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了“五月天北京打卡全攻略”,推出专属音乐巴士,不仅有日游线路,还有游船观光,带领“五迷”们尽情领略北京文化特色,并进行网络互动,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
“当下,演唱会已成为文旅消费的一个新方向。数据显示,一场演唱会的观众超一半甚至80%都来自外地,跨城看演唱会对拉动当地消费的作用非常明显,门票消费和其他消费比大概为1:5。”艾媒咨询 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luck官网下载安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国内演唱会市场非常火爆,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同步开花,更是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对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城市文旅品牌都极具推动作用。
张毅进一步分析,如与景区、景点结合推出演唱会主题旅游线路,与商业综合体联动举办相关主题活动、促销活动、快闪活动等,以及与酒店合作推出优惠活动等,基于门票推出的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带动直接消费,还能提升城市形象,而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和分享则能形成更大的拉动效果。“例如,去年厦门共举办60多场演唱会,近百万人参与,其中近90%是外地游客,票房收入近10亿元,而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则达100亿元。”他说。
五月天系列巡演覆盖30多城,单场超5万人,社交媒体话题超20亿次;周杰伦巡演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全国粉丝跨城追看;TFBOYS西安十周年演唱会吸引超11万外地观众,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4.16亿元等,这些现象级案例都让北京九鼎辉煌旅游研究院院长、北京旅游学会秘书长朱万峰印象深刻:“这些案例展现了演唱会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及对文旅消费的显著拉动作用。演唱会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多重机遇,不仅是吃与住方面的消费,‘自来水’式宣传更能提升城市知名度,而与特色文化场景或节庆活动融合则能放大效益、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深度,释放‘演唱会+’模式的文旅经济潜力。”
打造“演唱会+”新业态
热辣滚烫的“演唱会经济”成为激活当地文旅消费的新动能。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演唱会+”文旅业新态。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上演大型演唱会165场,票房超20亿元,其中国家体育场共上演39场大型演唱会,贡献全市超六成的观众数量和票房收入。市场火热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北京多举措促进演艺市场繁荣,今年4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重点支持繁荣文旅消费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多元融合创新的演艺新空间等,推动首都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今年6月,山东省济宁市印发支持演唱会经济发展若干措施,通过三大创新举措打通“演出+旅游”融合链条。此外,广东针对演艺市场发布17条相关政策,厦门出台20项措施等,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演出经营主体活力等方面,全面促进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各地为促进演出市场与文旅融合,已出台多项有力举措,成效显著。”朱万峰举例,如哈尔滨在五月天演唱会期间,交通部门联合网约车平台组建“会发光的保障车队”,开通夜间专线输送观众至核心商圈,有效延长消费时间。这些举措成效显著,演唱会期间商圈夜间客流量增长45%,销售额提升近30%。同时,这些措施整体提升了演出活动举办质量和观众体验,有力促进了文旅消费,实现了演出市场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释放文旅经济新活力
做大“演唱会经济”,离不开文化内容,各地正在以“场景创新+产业链延伸”模式撬动城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场景创新能突破传统,产业链延伸则拓展价值空间。”朱万峰举例,如2024年8月成都将李宇春“周末愉快”中国巡回演唱会成都站与宽窄巷子、武侯祠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成“音乐文化之旅”,游客看演唱会的同时体验当地历史文化与美食,带动了景区门票收入增长20%,纪念品销售增长35%。此外,演唱会与影视、游戏跨界合作开发 IP衍生内容,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盈利。这些路径能有效联动城市文旅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更好地结合非遗等文化资源,以“演唱会+”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朱万峰建议,可在演唱会现场设非遗展示体验区,邀请传承人展示技艺,如苏绣、皮影戏等,观众在享受音乐时感受非遗魅力。同时,开发主题周边产品,将文化元素与演出 IP结合,设计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创,如非遗图案 T恤、徽章等,丰富种类并提升文化附加值。此外,还可以在节目编排中融入非遗等文化元素,在推动文旅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新平台。
在张毅看来,做大“演唱会经济”,自有其消费升级的逻辑:首先,基于演唱会这一文化内容进行场景创新,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增加吸引力和粘性。因为同一演唱会可以在不同城市举办,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想要脱颖而出就要进行内容融合创新,比如演唱会可以基于城市的历史文化景点、特色街区、非遗项目等,打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在欣赏演唱会的同时能够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并通过网络互动提高城市的粘性,促进消费。其次,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挖掘演唱会的经济价值,如开发周边产品,推出餐饮、住宿、旅游线路,打造商圈文旅等,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升城市文旅竞争力。再次,注重宣传,除主办方外,文旅部门、相关机构等都可以主动参与,提升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从而提升消费能力。
“曲终人不散”。“演唱会+”点燃的演艺经济,正在转化为城市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本报记者 窦新颖)
(编辑:刘珊)
(luck官网下载安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