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制定两份精准服务名单,服务精准创新
高水平服务是支撑专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正在筹备制定两份精准服务名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以及诚信、专业代理机构名单。
据介绍,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开展“加强专利预审资源配置、提高预审质量、更好更高效服务创新”工作,将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对列入名单的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提供有针对性的专利预审、维权援助、纠纷调解、专利导航等服务;匹配优质专利代理机构提供高水平服务;对重点主体加强主动对接,提供精准服务,加强专利预审资源跨区域统筹协调。同时,名单设有动态调整机制。
在同优质代理机构的匹配联动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正在遴选一批信用信誉好、业务水平高、履行行业自律责任到位的专利代理机构,将结合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推动实现代理机构与备案主体的精准匹配。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秘书长赵建军在发布会上介绍,在代理机构遴选过程中,协会将对标创新主体需求,结合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代理师队伍、信用评价等方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体现代理机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与自律约束,引导代理机构强化质量意识、珍惜自身信誉,努力为创新主体实现高水平专利保护、高价值专利培育和高效益专利运用提供高质量服务。(本报记者 李杨芳)
专利预审请求“应收尽收”,全力服务高质量专利申请
回应创新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由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的专利预审服务,原则上对备案主体提交的符合服务产业领域范围、对保护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的专利预审请求“应收尽收”,不设数量限制。
据了解,专利预审服务是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定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的《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产业目录》内择选产业,进而为相应产业领域创新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专利预审旨在帮助专利申请人消除文本错误和明显的实质性缺陷,切实提升申请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专利预审通道”与“获得专利授权”并不具备必然关联。专利预审为高质量专利申请提供“意见参考”,高质量专利申请则是提升专利审查效率、提高专利整体质量的“重要前提”。当前,在专利预审服务的支持下,高质量专利申请进入专利审查程序后,授权周期可缩短至3个月。
如何保证让高质量专利申请进入专利预审通道?郭雯介绍,专利预审备案对拼凑、编造、抄袭的非正常申请坚决予以排除。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通过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对列入名单的主体加强对接、提供精准服务,加强专利预审资源跨区域统筹协调;同时,建立名单动态调整机制,对存在违法失信、恶意诉讼等违规行为的,查实后将取消相关主体的专利预审备案资格,切实净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本报记者 李杨芳)
人工智能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专利审查意见
专利审查应用人工智能的“度”如何把握?国家知识产权局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是辅助审查的作用,其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
在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影响,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在发布会上介绍,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自2023年上线以来,在基于发明构思的智能语义检索、局部外观设计的图像检索、案卷自动聚类分配等多个业务场景开展试验,都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提高检索专利对比文件的准确度等方式,助力审查员更好理解发明构思、更快进行技术分析。
特别强调的是,人工智能之于专利审查的作用是“辅助”,而非“决定”。蒋彤表示,审查实践中,审查员必须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依法客观作出审查结论。(本报记者 李杨芳)
截至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7万件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年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7万件,体现出我国创新主体的蓬勃创造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孕育了无限潜能。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方位推动专利质量提升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明确导向。
据了解,在促进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申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考核、评价、资助”三方面政策入手,推动各地优化调整专利相关指标考核政策,在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政策,以及专利资助奖励等政策中,明确要求不得直接将专利数量作为主要条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内部专利管理制度及相关考核规定中涉及专利的唯数量指标;加快完善以产业化前景评价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在严把专利审查授权关口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格依法审查,特别是加强创造性审查,强化相同审查领域的质量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强初审、实审、复审、无效各环节协调联动,不断提高所授权利的稳定性。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授权质量保持稳定。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通过大幅增加审查质量社会满意度调查样本数量、畅通常态化沟通渠道、坚持问题导向等方式,稳步提高审查质量,激励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益运用。(本报记者 李杨芳)
控好“调节阀”,推进专利跨领域审查
在专利申请持续活跃的大背景下,专利审查如何做好“疏压增效”工作?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创新工作方式,采取“跨领域审查+按需审查”,实现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推进跨领域审查,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化审查资源配置方式的一项重点举措。一方面,围绕热门技术趋势、面向热点技术领域,持续优化审查资源的领域分布,促进审查资源与专利申请结构更加匹配。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多面手”、高水平审查队伍,以提升审查员的技术理解、检索和法律适用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业务培训体系,完善审查实践机制,支持审查员追踪前沿技术、实现知识更新;同时,针对创新活跃度高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等领域,加大招聘,做好审查人力储备。
在按需审查方面,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陆续推出了专利优先审查、快速审查、延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构建了“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快慢结合、随需而变”的按需审查工作机制,在我国专利审查周期维持世界同等制度下最快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从“统一节奏”向“精准供给”的转变。
今年1月至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3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本报记者 李杨芳)
今年“蓝天”行动强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
联合财政部发布《专利商标代理服务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推进代理服务“优质优价”;系统部署2025年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指导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发布《专利代理禁止性从业行为清单》,划定20条代理“红线”……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强调“综合治理”,持续推动净化代理行业发展环境、促进代理机构健康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在发布会上介绍,围绕代理行业综合治理,今年进一步在净化市场秩序、突出综合施策、加强宣传引导、引导行业自律等4个方面推出新举措。比如,对不符合许可备案条件的机构开展集中整改,对不规范招揽代理业务的行为进行集中清理;强化政策指导、规范招标行为;深化信用监管和协同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拓展宣传渠道,讲好行业故事,提升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和职业荣誉感,提高代理行业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推广专利商标代理禁止性从业行为清单,引导机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等。
据悉,今年的“蓝天”行动已在查办重大案件、整治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集中清理不规范业务招揽行为、全面加强日常管理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报记者 李杨芳)
(编辑:刘珊)
(luck官网下载安卓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