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调解一起商标侵权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该案件引入检察机关与人民调解员力量,通过诉前调解推动民事赔偿快速落地,全面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
创新联动调解机制
谢女士是临海某企业的负责人,经过多年经营,其注册的商标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24年以来,徐某某、林某某夫妇在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生产印有该注册商标标识的包装盒、保温袋等,以低价销给该品牌旗下加盟商,使得侵权商品流入了正规的加盟体系之中,给商标权利人造成了巨大损失。徐某某、林某某夫妇的违法行为被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和临海市公安局联合查处。
作为临海本地的创新品牌,被侵权企业的维权诉求十分迫切,企业急需修复在销售渠道中的信任关系并且快速获得赔偿及时止损。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临海市人民检察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启动“三合一”诉前调解机制,旨在解决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赔偿纠纷、赔偿执行难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在该案中,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第一时间组建了由业务能手、公益律师、行业专家构成的维权团队,精准厘清侵权事实与法律责任,为后续的赔偿调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赔偿数额有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团队通过综合侵权商品的销售数据、比对正品的市场价格、分析商标使用的许可费用等,量化损失,不仅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法律定性,更消除了双方对赔偿金额的认知偏差,为调解提供了专业锚点。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通过柔性沟通和“背靠背”策略不断寻找突破口,释法明理,逐渐化解了侵权方的抵触心理,成功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共识。这一工作环节体现了调解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从情感和心理层面为纠纷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检察院工作人员为调解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法律解读,为当事人分别在达成调解或达不成调解不同情形下所带来的法律后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对促进达成协议起到了较大作用。
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先刑后民”模式。三方在刑事案件审查起诉阶段就同步启动民事赔偿调解,这种创新模式极大地节省了权利人的维权时间。
调解过程中,双方对赔偿金额有极大分歧,调解团队参照正品定价以及行业利润率,结合办案机构锁定的侵权方实际销售量,核算出损失,依据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赔偿基数,有效地化解了赔偿金额争议,同时考虑侵权方实际情况,积极协调赔偿款项支付方案,并且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司法效力,形成“调解-确认-执行”的知识产权保护闭环,体现了调解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人性化。5月22日,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当日,首笔赔偿款项即时到账。
推动体系化创新
该案件的成功调解,折射出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典型案例驱动机制升级”的工作思路,其通过搭建平台、强化协作,构建起“多元共治、全链条保护”的生态体系。
近年来,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聚集公检法、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等力量,打造县域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性平台,设立知识产权共享法庭、检察工作室、警务联络官办公室等,同步布局15个口头审理庭、17个纠纷调解室,并计划联合司法局成立知识产权律师工作室,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纠纷化解支撑网络。
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行政裁决改革为契机,发挥技术支撑优势协助专利侵权纠纷调处。截至目前,中心已协助受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57起,成功参与协助办理全省首例技术调查官共同署名的行政裁决,成功协助解决全省首例产业联盟群体纠纷调处,保障近500家企业权益,挽回损失约1亿元。2025年协助办理简易程序行政裁决17个,平均办理周期21天,相比一般程序3个月的办理期限,实现“效率与效果”双提升。
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依托台州市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促成分中心与永强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搭建专业化海外维权体系。协助指导32家临海企业应对大规模商标撤销事件、12家企业应对国际专利诉讼案件、2家企业应对商标海外被抢注事件,为外向型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我们正在构建‘快保护-严保护-同保护’生态圈,以多元协同机制整合资源,为创新发展筑牢保护屏障。”临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讯员 张可)
(编辑:刘珊)
(luck官网下载安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