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建立起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坐拥40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为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推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解读了背后的“知识产权密码”。从老旧厂房到现代化园区,从“资源驱动”到“创新引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如今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加持下,走出了一条独具“国际范儿”的转型路径。
成果转化增动能
近年来,东北地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着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科技成果“含金量”。“从企业孵化,再到引领医疗机器人产业,以及医学和工学标准的发展,思哲睿的每一步始终围绕产学研这一主题。”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衍宇介绍,在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公司建立起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高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积极推动专标融合,将专利布局与标准战略深度绑定,为公司突破技术壁垒、开拓海外市场等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公司产品海外订单已覆盖近20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有效路径。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大庆油田将知识产权纳入百年油田建设战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培训模式,并加快技术转化步伐,以高价值专利助力能源产业创新,近三年累计281件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以中石油首台套设备高温高压条件岩石孔隙度、渗透率测量仪为例,大庆油田突破了传统气体法测量仪器只能在常温常压条件测量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岩石在地层原位环境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精准测量。”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心化验室主任苏勇表示,围绕这一创新设备,公司已提交4件专利申请。
产业升级添动力
纵观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亟需转型升级。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本钢板材),是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老树发新枝”的钢铁企业代表之一,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钢铁企业‘出海’来说,最重要的关键点是抓住产品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终端用户服务水平。”本钢板材科技创新部部长周忠岐表示,为进一步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公司首创半钢法低碳冶金工艺,推动汽车钢产品实现综合降碳30%以上,并累计投入310亿元实施蓝天工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在低碳减排方面拥有50余件专利。
在东北,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同时,新兴产业也在茁壮成长。生物医药产业是沈阳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领域的代表企业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覆盖十余个眼科药物细分类别。“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面向国内国外市场开展差异化的创新药研发,对给药装置进行全球专利布局。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公司未来将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进一步服务海外市场。”该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负责人杨强介绍,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30件、注册商标509件。
开放合作通全球
数据显示,2024年,东北地区进出口达到1.25万亿元,规模再创新高,其中出口增长8.1%,快于全国出口增速1个百分点,彰显东北地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这其中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有效助力: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通过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辽宁投资兴业;吉林开展面向外商协会及外资企业的对接服务;黑龙江连续多年举办中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交流活动;内蒙古编制《蒙古国知识产权保护国别指南》……一个个务实举措加速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黑龙江这片黑土地,是中国的“大粮仓”。202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获批建设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截至目前,该中心围绕全省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累计推动24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实现转化,实现转化金额2.23亿元。来自黑土地的种子不仅是在国内扎根落地,还在国外萌芽生长,该院培育的“绥农42” “合农95”两个大豆品种已在国外获得登记。“拓展我国大豆进口的多元化格局不仅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还有利于其他国家大豆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将和更多国家开展相关农业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举梅表示。(言知工作室 田伊慧 郭思源 薛佩雯)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