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来

文章来源: luck官网下载安卓/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5/3/12 15:53:00


本报特派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春节申遗成功后,原本就火热的非遗领域持续升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如何才能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近日,从事紫陶技艺传承和保护3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向本报特派记者分享了其见解。


  “每一项非遗都是祖先智慧和先辈经验的凝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扩大非遗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在田静看来,非遗传承不仅需要坚守传统,还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新时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给非遗从业者在技艺水平、推广传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非遗技艺需要长期学习与沉淀,对美学造诣有极高的要求,许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手艺快速赚钱,常常是浅尝辄止,做不出精品。还有部分从业者缺乏创新意识,热衷于模仿他人原创作品,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希望非遗从业者能耐下心,多从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作品打磨上多下功夫,丰富作品价值。只有将作品做到极致,获得广泛认可,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学习和传承中来。”田静呼吁。


  既是传承,便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行业从业者整体水平。田静也期盼,从业者不仅要追求个人作品的卓越品质,更要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立足传统技艺加以创作而形成的创新作品,是创作者的智慧成果。田静也遇到过作品被仿制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部门应向持有者做好宣传和科普,让持有者了解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让持有者根据自身情况处分这项权利。一方面,鼓励从业者通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原创作品;另一方面,相关管理平台应注重提升使用者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田静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份需要集众人之智、汇多方之力的事业,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非遗,为非遗版权保护、品牌创造、传播推广贡献自身的力量,让这些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当中能够继续闪耀光芒。”田静再次呼吁。(本报特派记者 王晶



扫码看视频

 

(编辑:刘珊)

 

(luck官网下载安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新利备用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
Baidu
新利娱乐网站首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