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访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价值公允量化 科研成果精准激励”,这句口号不仅镌刻在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陕煤研究院)的大楼墙壁上,也深深地印在每个陕煤研究院人的心中。自成立以来,陕煤研究院深耕科技创新,向知识产权要效益,用知识产权赋能陕煤集团高质量发展,不断延伸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实现“双碳”目标献力。
为创新驱动“加泵”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秉承创新魂,力行开拓事,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陕煤研究院副院长张生军表示。
“酚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系列甲基芳香醚”绿色环保工艺开发项目,是陕煤研究院践行陕煤集团“零碳转型”发展战略,在煤制精细化学品方向最早落地的自主研发项目之一。该项研发主要用以解决工农业重要基础原料苯甲醚传统生产工艺的污染问题。
经过5年多的科研攻关和反复试制改进,陕煤研究院成功建成高效益甲基芳香醚千吨级工业化试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通用型催化剂,彻底解决了苯甲醚同系物生产中的剧毒和高污染问题。其5000吨/年煤制精细化学品工业化示范项目预计在2023年正式投产,预估可实现年产值2.07亿元。这一示范项目的顺利落地,也是陕煤研究院大力推进“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的重要见证。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既要“要得准”,务实问需,也要“用得稳”,经得住市场“历练”。
“为此,我们采用专职化、专业化、专责化管理和运营模式,在研究院内部设立专职工作单位——陕煤集团科技发展部办公室(下称科技发展部办公室),同集团所属单位建立起技术需求对接机制,统一管理陕煤集团整体科技创新工作,统筹跟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布局、保护和管理。”科技发展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泓超介绍。
为了做好创新成果的风险管理,陕煤研究院始终将“知识产权无污染”作为自身科研项目立项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针对重点项目,该院在立项前开展专利信息分析和预警工作,对研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及时保护,在项目落地运用时不断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针对项目合作方和主要竞争对手,建立起专利监控和侵权监控机制;在产业化全链条中细化明确相应的知识产权工作职责……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护航陕煤研究院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上乘风破浪。
为市场落地“搭桥”
以“走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融合发展之路”为风帆,陕煤研究院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近年来,陕煤研究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通过自主研发、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等模式,全面推进优质科研项目研究开发,进而通过自主转化、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运营方式,推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
其中,于2021年启动的陕煤-秦岭基础科学研究五年行动计划(下称秦岭计划)即是一个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的生动样本。据介绍,该计划预计在5年内投入协同创新资金30亿元,针对煤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8个方向,以共享知识产权为前提,资助高校等专职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孵化或遴选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研究项目进入陕煤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后续工作。截至目前,秦岭计划已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起60支科技创新经纪人团队。
“在研发方向上软约束,在效益指标上硬关联,激励全面覆盖,利益永久分享。对于合作校企而言,多重软硬件支持拓宽了创新自由度,对于陕煤集团而言,打开了研发视野,这正是秦岭计划具有吸引力的地方。”陕煤研究院基础研究管理部部长李学强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陕煤研究院将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继续彰显国企担当,为‘卡脖子’问题‘疏经通脉’。”张生军表示。(本报记者 李杨芳)
(编辑:晏如)
(luck官网下载安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